《微循环学》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运动对人体微循环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现状

 
来源:微循环学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8
 
在一定程度的运动后,人体微循环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一直是体育界所关注的。以往的研究中,对体循环的研究较多,而微循环受仪器的限制、测试技术的局限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没有体循环那么深入。近年来,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监测仪的出现,使微循环指标在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使微循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了当下的热点。其中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应用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非运动员人群在运动后微循环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对其机体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对微循环相关指标的不断深入,微循环对很多学科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如中医。有研究发现经络现象与微循环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并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及其他疗法对一些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还有学者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健康人体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线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督脉途径的皮肤和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线对照部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微循环检测可以为经络的生理机制研究及中医提供科学依据。 微循环作为血液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不但具有物质交换、调节血压等重要的功能外,还起到“第二心脏”的作用,因为只依靠心脏的收缩力无法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细胞周边的组织,需要微血管再次调节供血,按照机体的调节分配对血流量进行调节,才能将血液灌注到细胞周边。微循环由于其重要而又独特的生理功能,引起了医学和生物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对人体而言,微循环功能的调控不仅仅是运动员所要关注的,更是广大的群众所要关注的。 1 微循环的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基础,它直接参与机体信息、能量与物质的传递,与机体氧气的运输密切相关。 微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等7个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交换、信息传递、能量传递。调节人体微循环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且适应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需求,达到“稳变、衡动、合竞”的状态。微循环功能的健全,是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基础。 2 运动对微循环的影响概述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是微循环功能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对判断机体机能及代谢系统功能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监测可及时了解人体代谢系统功能状态及疲劳状况,对进一步判断人体机能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循环功能状况的优劣还对运动中机体与疲劳的对抗及运动后机体疲劳的消除有极重要的影响。人体运动时,体内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而微循环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营养物质及排除代谢废物的唯一通道。有研究者提出:当微循环处于异常状态时进行运动,机体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将会加速,机体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将会升高,而机体的损伤又可能导致微循环相应的功能结构被破坏,从而出现从“微循环失常”到“运动性疲劳形成”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微循环相关指标的监测与调控成为了各界所关注并待解决的问题。 3 目前研究现状 3.1 前期研究不足 微循环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体产生疾病、早衰和早逝的直接原因便是微循环功能的障碍,同时也是某些疾病能否治愈的关键因素。在体育科学领域,几十年来不断有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运动与微循环关系的研究,试图挖掘微循环指标在运动监测仪并应用于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等方面的研究。但群众如何通过锻炼来改善自身微循环相关功能、是否可以形成运动处方等问题上并没有很深入的研究。 20世纪末,微循环已经逐渐被体育科学的研究人员所关注。例如,在武汉体育学院扈盛、谢雪峰的研究中表明,力竭运动中观察甲皱微循环时,血流速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在张琦、魏星等的研究中表明,太极拳可以有效地改善中老年人的微循环,是最适合中老年人的一项体育活动。长期坚持习练,可以强身健心、防病治病。在夏海燕的研究中表明,长期有规律的激烈奔放的健关操锻炼,不仅对体力而且对精神都是适宜的刺激,这种刺激可调整人体神经机能状态,使交感神经抑制,解除血管的痉挛,从而使血管开放增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微循环。在曹峰的研究中表明,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使中老年人甲襞微循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正常的强度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中老年人微循环系统得到改善的程度越高。 早期的研究毋庸置疑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由于科技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测试仪器也相对落后,早期的研究所用测量仪器五花八门且测试较为繁琐,进而导致不能十分全面的反映机体微循环系统的变化。一方面,测试的人群相对单一。早期实验多为微循环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对于非运动员人群的实验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大部分微循环相关科研的研究设计存在一定的偏差。 3.2 现阶段研究的主要形式 3.2.1 测试仪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一代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Peri Flux 5000)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微循环监测及微循环的相关研究。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是一款能够实时监测组织内微循环并且能够反映微循环瞬间状态变化的仪器。相较早期实验的仪器,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不仅测试简单、方便且无创,现阶段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已广泛用于临床和实验室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精准评估。新一代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采用了局部加热的方法代替了之前阻断血流后再通过微血管的反应进行监测,使新一代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的检测更加方便、患者的依从性更好,更便于研究及临床应用。 3.2.2 测试部位 早期实验中,测试部位较为丰富。有研究表明,甲皱微循环功能的异常是许多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微循环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的研究中大多以肱二头肌为测试部位,但人体具有个体差异性,身体不同部位微血管密度、皮肤厚度都不相同,所以为了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应该确定监测部位。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并不相同,所以测试部位的选取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3.3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目前微循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循环的相关指标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的影响上。而微循环功能的优劣对非运动员的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在对微循环指标的影响上来说一定也是具有差异的。不同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在同一运动项目中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微循环指标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通过运动是否能够调节其生理指标?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通过微循环的深入研究,是否可以根据人群的个体差异给出最适合其机体的、更加科学的运动处方,从而达到不同的目的? 微循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前期的国内外的各类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研究还是不够全面,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还是太过单一、单薄。例如,在研究部位的选取及测试方向上就没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后人的努力,微循环的相关指标在运动训练及人体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上会大放异彩。 投稿日期:2018-01-20 在一定程度的运动后,人体微循环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一直是体育界所关注的。以往的研究中,对体循环的研究较多,而微循环受仪器的限制、测试技术的局限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没有体循环那么深入。近年来,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监测仪的出现,使微循环指标在体育科研领域的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使微循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了当下的热点。其中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应用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非运动员人群在运动后微循环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对其机体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对微循环相关指标的不断深入,微循环对很多学科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如中医。有研究发现经络现象与微循环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并且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及其他疗法对一些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还有学者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健康人体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线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督脉途径的皮肤和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高于两侧非经线对照部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微循环检测可以为经络的生理机制研究及中医提供科学依据。微循环作为血液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不但具有物质交换、调节血压等重要的功能外,还起到“第二心脏”的作用,因为只依靠心脏的收缩力无法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细胞周边的组织,需要微血管再次调节供血,按照机体的调节分配对血流量进行调节,才能将血液灌注到细胞周边。微循环由于其重要而又独特的生理功能,引起了医学和生物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对人体而言,微循环功能的调控不仅仅是运动员所要关注的,更是广大的群众所要关注的。1 微循环的概念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基础,它直接参与机体信息、能量与物质的传递,与机体氧气的运输密切相关。微循环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等7个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交换、信息传递、能量传递。调节人体微循环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且适应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需求,达到“稳变、衡动、合竞”的状态。微循环功能的健全,是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基础。2 运动对微循环的影响概述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是微循环功能正常运作的重要环节,对判断机体机能及代谢系统功能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人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监测可及时了解人体代谢系统功能状态及疲劳状况,对进一步判断人体机能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循环功能状况的优劣还对运动中机体与疲劳的对抗及运动后机体疲劳的消除有极重要的影响。人体运动时,体内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而微循环是为组织、细胞提供氧、营养物质及排除代谢废物的唯一通道。有研究者提出:当微循环处于异常状态时进行运动,机体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将会加速,机体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将会升高,而机体的损伤又可能导致微循环相应的功能结构被破坏,从而出现从“微循环失常”到“运动性疲劳形成”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微循环相关指标的监测与调控成为了各界所关注并待解决的问题。3 目前研究现状3.1 前期研究不足微循环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体产生疾病、早衰和早逝的直接原因便是微循环功能的障碍,同时也是某些疾病能否治愈的关键因素。在体育科学领域,几十年来不断有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运动与微循环关系的研究,试图挖掘微循环指标在运动监测仪并应用于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等方面的研究。但群众如何通过锻炼来改善自身微循环相关功能、是否可以形成运动处方等问题上并没有很深入的研究。20世纪末,微循环已经逐渐被体育科学的研究人员所关注。例如,在武汉体育学院扈盛、谢雪峰的研究中表明,力竭运动中观察甲皱微循环时,血流速较其他指标更为敏感。在张琦、魏星等的研究中表明,太极拳可以有效地改善中老年人的微循环,是最适合中老年人的一项体育活动。长期坚持习练,可以强身健心、防病治病。在夏海燕的研究中表明,长期有规律的激烈奔放的健关操锻炼,不仅对体力而且对精神都是适宜的刺激,这种刺激可调整人体神经机能状态,使交感神经抑制,解除血管的痉挛,从而使血管开放增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微循环。在曹峰的研究中表明,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使中老年人甲襞微循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正常的强度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中老年人微循环系统得到改善的程度越高。早期的研究毋庸置疑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由于科技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测试仪器也相对落后,早期的研究所用测量仪器五花八门且测试较为繁琐,进而导致不能十分全面的反映机体微循环系统的变化。一方面,测试的人群相对单一。早期实验多为微循环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对于非运动员人群的实验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大部分微循环相关科研的研究设计存在一定的偏差。3.2 现阶段研究的主要形式3.2.1 测试仪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一代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Peri Flux 5000)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微循环监测及微循环的相关研究。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是一款能够实时监测组织内微循环并且能够反映微循环瞬间状态变化的仪器。相较早期实验的仪器,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不仅测试简单、方便且无创,现阶段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已广泛用于临床和实验室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精准评估。新一代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采用了局部加热的方法代替了之前阻断血流后再通过微血管的反应进行监测,使新一代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的检测更加方便、患者的依从性更好,更便于研究及临床应用。3.2.2 测试部位 早期实验中,测试部位较为丰富。有研究表明,甲皱微循环功能的异常是许多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微循环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的研究中大多以肱二头肌为测试部位,但人体具有个体差异性,身体不同部位微血管密度、皮肤厚度都不相同,所以为了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应该确定监测部位。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并不相同,所以测试部位的选取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3.3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目前微循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循环的相关指标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的影响上。而微循环功能的优劣对非运动员的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影响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在对微循环指标的影响上来说一定也是具有差异的。不同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在同一运动项目中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微循环指标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通过运动是否能够调节其生理指标?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通过微循环的深入研究,是否可以根据人群的个体差异给出最适合其机体的、更加科学的运动处方,从而达到不同的目的?微循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前期的国内外的各类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研究还是不够全面,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还是太过单一、单薄。例如,在研究部位的选取及测试方向上就没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后人的努力,微循环的相关指标在运动训练及人体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上会大放异彩。参考文献:[1]刘婷婷.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微循环相关指标特点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3.[2]朱欢, 高炳宏, 张昊楠, 王玉新, 黄龙祥. 不同运动水平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 储备能力变化特点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3]朱欢, 高炳宏, 张昊楠, 梁世雷, 田靓, 曲文闯, 文安. 当前无创微循环指标在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J]. 体育科研, 2016(1).[4]张琦, 魏星, 赵思勇, 陈刚. 太极运动对中老年微循环系统的影响[J].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7(5). 投稿日期:2018-01-20

文章来源:微循环学 网址: http://wxhx.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6011.shtml


上一篇: 体育专业大学生微循环功能研究
下一篇: 电力工业论文_纺织基超级电容器研究进展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微循环学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